咨询热线0514-85072828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资讯中心 > 公司新闻 > >未来学校:“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未来学校:“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

来源:海晨发布日期2017-07-19 14:30浏览:

不管是繁华都市的一流名校,还是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所有学校的教室几乎都差不多:前面是黑板,后面是学生,一排排整齐摆放的桌椅,坐得规规矩矩的学生。教室作为教育发生的主要场所,近百年来都没有发生太大改变,即便是今天,我们也很难找到两间完全不同的教室。为什么我们要让不一样的学生在一样的教室环境中学习呢?这可能是一个最常见又最容易被忽视的教育悖论。如果进一步思考,类似问题好像还有很多:为什么每节课必须是四十分钟或四十五分钟?为什么不同的学生要按同样的课程表来上课?为什么全班所有学生要按同样的进度来学习?这些问题汇成一句话就是,教育为什么不能私人订制?这可能是当今学校面临的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问题。

             从学校1.0时代到学校3.0时代

从历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经历过三次转型。以古代学校的产生为标志,开启了学校的1.0时代,这种原始的个别化教育形态持续了近千年,学校的主要教学活动包括自由讲学、思想辩论、问难论疑、读书指导等,学校的组织形式相对松散;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社会塑造出现代的公立学校,学校进入2.0时代,它以班级授课制、分科教学、科层制管理为标志,学校教育逐渐走向标准化、系统化和统一化;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学校带来新的可能,教育的空间与机会得到极大拓展,以个性、体验、跨界为特征的学校组织形态深入人心,一个全新的学校3.0时代正在到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陆续启动了未来学校计划。美国于2006年由费城学区和微软共同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以“未来学校”命名的学校,即费城未来学校。在这所学校里,没有纸笔和课本,学生借助网络和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允许每位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进度。2012年,欧洲学校联盟在布鲁塞尔成立“未来教室实验室”,在重构学习空间的基础上变革教学方式。他们对教室进行颠覆式改革,教室的传统格局被打破,按功能分为六个学习区域:一是探究区,重点开展项目式学习;二是创造区,鼓励学生设计并生产自己的作品;三是展示区,鼓励学生运用工具进行展示和讲演;四是互动区,通过交互式电子设备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五是交流区,包括面对面的同步交流和在线非同步交流;六是发展区,主要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的场所。2006年,新加坡信息通讯发展管理局与教育部联合发起了为期十年的“智慧国2015”项目,其中就包括“新加坡未来学校”计划。该计划鼓励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学校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成效,以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此外,俄罗斯的“我们的新学校”计划、日本的“超级科学高中”计划、德国的“MINT创造未来”联盟等都可以被视为未来学校领域的探索实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3年正式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成立了未来学校实验室,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根本,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推动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创新,为学校的整体创新提供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该计划得到了各地中小学校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四百多所学校组建了覆盖全国的“中国未来学校联盟”,并联合北京市海淀区、宁波市北仑区等二十个实验区进行未来学校试点研究工作。下一步,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将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重点开展未来学习空间设计、未来学习方式变革、未来课程体系再造、未来学校组织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力争打造一批理念先进、特色鲜明、质量领先的未来学校实践案例。
 

                    未来学校倡导新技术支持下的系统性变革

未来学校关注的重点不是单纯的教育信息化,而是新技术支持下的系统性变革。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很多学校已经在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较浅层次,离深度融合还有相当距离。很多学校的教学方法依然传统,突出表现为“灌输多交互少”“展示多探究少”,新技术的教育应用并未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模式,信息技术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效益尚未充分发挥。在很多所谓的“信息化名校”,各种高端前沿的软硬件设施配备齐全,但这些现代科技并未成为促进教育改革的利器,反倒进一步强化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学校最终变成了新技术的试验场。

 

随着未来学校的提出,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用“新教育”来化解“新技术”带来的风险。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出发,加快探索“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教育转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深层次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绝不是要强化传统教育,而是要创造一种新的教育生态。未来学校一定会打破传统的学习进程和固定的课程结构,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教学方式、管理与评价方式进行系统化改造,从而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性、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教育。这才是未来学校探索的应有之义。
 

                          未来学校创新的四大趋势

01未来学校要营造智慧灵动的学习空间

长期以来,学校的环境布局一直延续着工业化时代的设计标准,学校建筑主要是为满足标准化的学科设置和集体授课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习空间的呈现形式也将随之改变。未来学校的环境布局将把千篇一律的教室变成智慧灵动的学习空间,把单调乏味的学校建筑打造成温馨宜人的育人环境,把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连接在一起,更好地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创新教室布局,打破工厂式的教室设计,提供更加丰富的技术和资源,支持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扩展学校的公共空间,加强非正式学习区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和交往空间,促进学生的社会性交往,使环境育人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打造数字化学习社区,利用虚拟现实、物联网、学习分析等新技术,提供更加智慧的育人环境。

 

02 未来学校要采取泛在多元的学习方式

未来人才所应具备的关键技能,包括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合作能力等,由于很难在传统考试中体现出来,所以受到学校教育的极大忽视。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新一代学习者应该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未来的学习方式将趋向泛在多元,学生可以采用游戏、创造、设计、体验、旅行、表演等方式进行学习,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未来学校将打破整齐划一的传统学习方式,实施灵活弹性的课时安排,跨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测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案,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能施教,注重培育、引导和激发学生内心的学习需要,促使他们去主动探索世界、发现未知可能。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学校与社区、家庭形成良性互动,学习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企业,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学。未来学校将突破校园的界限,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03未来学校要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课程体系

重新审视传统学科分类,改变单纯以学科逻辑组织课程内容的做法,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个体生活和核心素养为基础,打破学科的固有界限,以真实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重组,使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个体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让学生用完整的视角去发现解决问题、体验感受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国家课程标准与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重复交叉的内容,采取删减、融合、增补、重组等方式,大力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灵活开展大小课、长短课、阶段性课等课时安排,积极探索跨学科协同教学,构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体系。打破学校是课程建设唯一来源的局面,把社会变成课程建设的生长点,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隐性教育资源,社区的活动、科研院所的研究、高新企业开展的业务,都是未来学校的课程来源。过去,教材是学生的整个世界;将来,整个世界都会变成学生的教材。

 

04 未来学校要创设弹性融合的组织管理形态

传统学校采取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各职能部门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垂直管理体系。由于机构林立、分工过细、职能交叉,造成学校管理中信息不通畅、效率低下,官僚主义滋生。随着“无处不在的学习”“一人一张课程表”等新的学校组织形态的出现,未来学校的组织管理方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未来的学校将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年级和班级的管理体系,更多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加强不同学段和不同年级之间的衔接,利用大数据技术提供精准管理服务,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者固定的课程结构进行教学。学校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将会发生显著变化,学生将会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组织管理,各项学校事务都应充分尊重学生,尤其对待学习困难学生和特殊儿童,要秉持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确保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成为有主体意识、道德情操、国家意识和世界精神的健全公民。

 

未来学校是一种方向,指向教育的结构性变革,通过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让教育亦可实施私人订制。尽管未来学校看起来很美,但实践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目前来看,人们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学校管理体制尚需创新、教育改革的动力仍需加强,这些问题肯定会给未来学校探索带来挑战,但绝不能成为学校不改革、不创新的理由,我们不可能等到所有条件具备时才开始行动。或许,我们还不能准确描述未来学校的图景,但可以确定的是,今天学校往前走的每一步,都让教育离未来更近了一点。

【本文标签】:

热点新闻/ hot news

关闭试用申请

关闭资料下载申请

二维码 返回顶部 某某华南二维码